站车非遗文化热 共庆欢乐中国年

发布时间:2025-01-29 【字体:

  为喜迎新春佳节,青岛客运段在动车组列车上开展“迎新春、送祝福”活动,胶东版画、蒙阴煎饼花、面塑泥塑、蒲苇草编、剪纸等非遗项目纷纷亮相。旅客们赏非遗、学技艺、看表演、做手工,尽情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是在G6956次列车上,旅客们学习剪纸技艺。张汝峰 摄
 
  在丽江至大理的Y762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列车上,一场以“体验民族风情,回忆童年欢乐”为主题的迎新春活动火热举行,让旅客体验云南民俗风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这是“金花”乘务员身穿少数民族服饰为旅客表演白族传统霸王鞭舞。杨紫轩 摄
 
  2025年春运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运。连日来,一系列缤纷多彩、各具特色的非遗活动在铁路站车轮番上演,生动展示传统文化魅力,丰富了春运出行体验,增添了旅途文化韵味,为旅客带来沉浸式的年味盛宴和多样化的民俗文化大餐。
  铁路客站,一段美好旅程的起点和集散地,在这个春运被赋予更多文化色彩,变身为展示、传播非遗文化的舞台和窗口。南来北往的旅客纷纷停下匆匆脚步,在这里感受传统之美、经受文化洗礼。
  拜春节之源、到阆中过年,成为今年很多人追求的时尚。在被誉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的四川阆中,重庆北车务段阆中站联合地方政府大力推介春节文化,在车站广场、候车室等处所摆放宣传展板,详细介绍春节起源、民俗活动等内容,并发放新春福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着力推动铁旅融合发展。
  “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武昌站“送万福、进万家,温暖回家路”活动现场,书法家挥毫泼墨,写下一句句新年祝福。浓浓墨香传递暖暖年味,旅客们纷纷带上“福”字和春联乘车回家。
  在广州南站候车大厅,粤绣、广彩、手拉朱泥壶、广式腊味制作技艺等十余个广东特色非遗项目集中亮相。各个展示摊位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旅客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聆听非遗项目背后的故事。现代化的高铁站与古老的非遗文化交织融合,化作一道亮丽风景,扮靓了归途,惊艳了旅客。
  宝鸡南站候车室里,一对名为“青青”和“铜铜”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IP形象人偶吸引了众多旅客合影打卡。当地青铜器复仿制技艺传承人现场演示、讲解青铜器模具制作过程。旅客张先生亲身体验后高兴地说:“我准备把自己制作的成品带回去。非遗走进寻常百姓家,才更有生命力!”
  一捧一逗、默契十足,创意段子激起笑声阵阵;一开一合、手指翻飞,卡点节奏引得目光汇聚。天津站联合天津市曲艺家协会举行“金蛇献瑞护出行、温馨有序保平安”送福活动,相声、快板等津味儿满满的曲艺表演,增添旅途快乐,让等车时间变得有滋有味。
  流动的列车上,同样精彩纷呈、妙趣横生。“活起来”“动起来”的非遗文化伴行左右,奏响新春序曲,成为春运回家路上的又一道亮丽风景。这风景,与车窗外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接,为旅客增加了一段独特的旅途回忆。
  时至深冬,到东北旅游过年的游客日渐增多,哈尔滨开往漠河的K7041次民族非遗文化列车备受欢迎。旅客把鄂伦春族非遗文化传承人团团围住,跟着学习桦皮画、面塑、刺绣等传统民族技艺,还能听鄂伦春小调,看二人转表演。民族文化和冰雪文化在“雪国列车”上碰撞,让旅行从“看风景”升级为“品文化”。
  跳摆手舞、敲手鼓、舞霸王鞭……上海客运段在G1653次列车上开展“中国年,民族情,齐聚高铁过小年”主题活动,组织土家族、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职工身着传统服饰表演节目,用家乡话拜年,分享各地过年习俗,赢得喝彩不断。
  龙口面塑、高密剪纸、杨家埠木板年画、胶东花饽饽等非遗项目,“坐”上荣成开往北京南的G1088次列车,让同车旅客仿佛置身一座移动的非遗博物馆。“我家孩子特别喜欢趣味答题环节,题目涵盖春节习俗、非遗项目等内容,不仅长知识,还能拿剪纸、福字等新春礼品,真好!”旅客李女士说。
  7515/7516次列车里响起悠扬婉转的白银曲子戏,不少旅客跟着表演老师轻轻哼唱;7504/7503次列车上演《花亭相会》《三对面》等传统秦腔剧目,旅客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录像……今年春运,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在管内多趟公益性“慢火车”上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让非遗文化随着滚动的车轮传播开来、散向四方。
  放眼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星罗棋布的车站、纵横奔驰的列车,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喜庆的节日氛围。非遗国潮、春节年俗在万里铁道线上火热开展,欢乐中国年的年味渐浓渐厚。
  据悉,春运期间,铁路部门持续发挥站车人流量大的优势,探索更多“铁路+非遗”的展现形式,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引更多群众关注非遗、传播非遗,同时鼓励广大旅客、网友积极参与“我的铁路风景”主题宣传活动,记录下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分享讲述与铁路春运有关的精彩故事。
附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