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为隧道“清淤润肺”的人

发布时间:2025-01-27 【字体:

  1月22日零点,地处赣北瑞昌市南阳乡的武九客专南阳隧道外霜寒夜色深,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九江桥工段瑞昌路桥养修工区的桥隧工们正在高铁栅栏外集结,准备开始“天窗”作业。
  4个多小时的“天窗”,对于桥隧工们来说时间非常紧张。“天窗”命令下达后,瑞昌路桥养修工区班长张猛带着工友们迅速进入隧道。支洞距离隧道口1.7公里,带着工具行走需要30分钟左右,为了节省时间,桥隧工们踩得水沟盖板“砰砰”作响。
  “这条隧道地质条件特殊,水系丰富,里面设置了一条支洞,用来排水、沉淀砂石等杂质。”张猛介绍。
  “何荣江,你带领程生康到沉井里清理淤积,杨师傅带领5个人清理支洞内的泥沙,曹智能检测竖井内的排水洞。”到达作业点后,张猛率先进入支洞内察看淤积情况,随即分工作业。
  来自淮北的张猛,工作7年踏遍了南阳隧道的每个角落,曾多次到隧道上方的山上查找水源。
  “这个泉眼不断流水,别看现在水很清澈,实际上带了很多砂石,这些排水沟和沉井里的泥沙全部是从这里流下来的。”张猛猫着腰指着流水口说。沉井的作用是沉淀杂质,如果这些泥沙不及时清理就会堵塞沉井内的排水孔,泥水就会直接冲到隧道内的钢轨上,影响高铁安全。
  铁锹砂石的摩擦声伴随着支洞内清脆的流水声,桥隧工们迅速装起100多袋泥沙。“泥沙不能装得太满,一袋50斤左右,否则就提不动了。”何荣江用袖口抹抹额头的汗水说。
  支洞内空间狭小,张猛和工友们站成一排用“击鼓传花”的方式把沙袋传到洞口整齐堆码,并申请轨道车集中转运出隧道。
  连续工作两个多小时,张猛和工友们浑身汗气蒸腾。
  此时,在轨道中间的竖井旁,曹智能操控的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正行驶在排水洞内缓缓深入。张猛连忙赶到这里,仔细察看平板电脑上的动态,“智能,孔壁光滑无明显裂纹,1.75米处有块石头,要清理掉,防止堵塞排水孔。”“好的,猛哥。”
  隧道内每隔25米就设置一个竖井,靠近支洞的竖井内最有可能淤积泥沙。“以前这种孔径小的排水洞,我们只能在洞口拿手电筒照着检查,容易漏检;现在配备了机器人,检查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工作质效。”谈起自己的“新伙计”,曹智能十分开心。
  深夜难熬,桥隧工们干起活来时间却过得飞快。凌晨4时许,沉井和支洞内淤泥清理完毕,排水洞内的堵塞物被顺利清除,张猛招呼着工友们收拾工具,安全撤出隧道。“能守护隧道畅通和高铁运行安全,我们工作虽辛苦,但是很值!”
  王浩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郑欣宜 记者 周伟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1月27日  03版 
附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