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时节,气温为零下50摄氏度的月牙湖站。康 健 摄
三九时节,位于路网最北端的火车站——月牙湖站气温为零下50摄氏度,一群“95后”“00后”铁路连结员在这里默默坚守。接发列车,摘挂车辆,检查车体,捆绑加固,监控装卸……每每遥望那满载煤炭的列车从月牙湖站驶出,他们的心头就热热的。
北方的腊月,寒风刺骨。当家家户户在暖洋洋的屋子里享受着冬日的惬意时,鲜有人知道这温暖的背后离不开一群铁路青年的坚守。春运前夕,笔者走进了位于路网最北端的火车站——月牙湖站,结识了一群在零下50摄氏度低温默默坚守、温暖千家万户的“95后”“00后”铁路连结员。
没来过月牙湖站,很多人会以为中国最北火车站是漠河站。我们从哈尔滨乘坐将近20个小时的火车,再辗转一个多小时的汽车,终于抵达了月牙湖站。
车站始建于2009年,由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加格达奇车务段管辖,2012年5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是座三等站。
“我们车站没有客运业务,主要承担周边大型煤矿、尤其是古莲河露天煤矿等矿区的煤炭外运任务。”今年52岁的刘恩全是月牙湖站副站长,他介绍说,月牙湖站年平均气温零下3.8摄氏度,最低气温达零下52.3摄氏度,地下有80米的永冻层,即使炎热的夏季也能挖出冰花。“建站初期,车站没有饮用水源,我们每天要到几十公里外的矿区去拉水,遇到刮风下雨,车站接的临时用电有时会‘停摆’,特别是冬季,雪下得稍微大点,便会堵塞山路,半个月都回不了家。”刘恩全回忆。
月牙湖站定编20人。每年入冬后,随着北方居民取暖用煤需求大幅增长,月牙湖站进入一年中最繁忙的阶段。硕大的编组场上,装满煤炭的车厢停满股道,由车站职工一节节连挂,再运到省内或省外发电厂。
“冬天气温低,我们编组一列车的时间要比平时多出2至3倍。”25岁的连结员侯晓野老家在哈尔滨,虽然入路只有几年,但他已算是调车组里的“老大哥”,也是唯一带着妻子来过这里的人。
“今年夏天,我对象来这里看极光,没想到全是荒无人烟的大山。”侯晓野每每提起那次“蜜月旅行”,都会这样笑着说。
侯晓野爱好收集树叶标本,广袤的大山给了他丰富的素材宝库。每当寻到好看的树叶,他都会制作成标本,和爱人再相聚时,这些树叶标本便成了他最特别的礼物。虽然远离城市,侯晓野对目前的生活却很满足。他钟爱大山里的“高粱果”,“每年初夏,山坡上偶尔会寻到一片果地,红灿灿的,十分诱人。再好的草莓也比不过高粱果的香味。”他说,唯一的遗憾就是野果不好保存,不然也能让家人尝尝。
接发列车,摘挂车辆,检查车体,捆绑加固,监控装卸……入夜,顶着零下30摄氏度的寒风,侯晓野和伙计周健又开始了忙碌。
今年24岁的周健是湖南邵阳人,也是车站里唯一的南方小伙。小站食堂没有固定厨师,大伙儿轮流掌勺,自从周健来到这里,餐桌上便悄然增添了不少湖南风味。香喷喷的腊肉、鲜辣可口的剁椒酱,周健尝在舌尖、暖在心里。他知道,很多伙计其实不太能吃辣,可因为有他在,餐桌上的每一顿饭都增添了辣椒,只为让他顺口、舒心。“月牙湖到周健老家邵阳近4000公里,我们不能让他太想家。”侯晓野说。
休息日,隔三差五,站里同事还会带着周健和家在外省的伙计们到外面美餐一顿。“小鸡炖蘑菇、酸菜汆白肉、锅包肉……我现在也爱上了东北菜。”周健心满意足地表示。
站里的工作是24小时倒班。赶上作业量大时,调车组的小伙子们常常要从傍晚一直干到次日凌晨三四点钟。有人说:“选择留在月牙湖站,就选择了辛苦。”这话一点都不假,“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冰”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冬天,那种冷,很难用文字来描述。最冷的时节,仿佛空气都凝结成了冰雾,室外目之所及都泛着层层寒霜。
“冬天作业得里三层外三层地穿,但也禁不住风吹,立马就打透,就像炎炎夏日嗓子眼里突然塞进一根冰棍,那滋味爽得很。”21岁的郭瑞卿老家在山西省怀仁市,他是车站里年龄最小的。初来乍到,入眼满是荒凉,起初他心里空落落的。后来,随着与同事相处、与大山为伴,领略这里四季独特的美,他渐渐爱上了这里的宁静,还会用相机将这里的一草一木、春夏秋冬记录下来,分享给家人。“我在这里真挺好的,你们不用担心。”郭瑞卿和父母视频时说道。
繁忙的工作之余,小站里欢声笑语不断。笔者看到,小伙子们会趁着难得的闲暇时光,聚在一起分享各自老家的美食;会拿起吉他,弹唱几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会围坐一起,共话梦想,憧憬未来。
小伙子们说,虽然这里偏远又荒凉,但他们都愿意扎根在这里,因为他们对这里有了很深的感情。大家全年在车站的时间比在家还长,朝夕相处的情谊让他们遇见脏活累活抢着干,遇到难题也想方设法共同解决。
坚守最北方,温暖送四方。寂静的大山里,这群“95后”“00后”朴实地感悟初心、坚定梦想,感受着山野的辽阔和自身的渺小,也深刻体悟着岗位的意义非凡。每每遥望那满载煤炭的列车从月牙湖站驶出,他们的心头就热热的。